建設現場不僅用AI賦能安全生產,還能看到“機器人總動員”——
建筑行業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傳統行業,也常被當作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記者日前走進中國能建建筑集團承建的位于安徽淮南的平圩、洛河兩個百萬千瓦機組電廠項目建設現場,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情形。
兩個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械轟鳴中,不僅可以看到由AI賦能安全生產,讓隱患“無處遁形”的情景;還可以看到不同施工區域上演著“機器人總動員”,以及利用BIM技術為項目推進“保駕護航”的科技賦能場面。
可以說,智能科技正從“云端”走向“一線”,這是建設現場的最新變化。
搭建“智慧網”實現溝通“零距離”
在這兩座電廠建設的施工現場,科技賦能仿佛為項目開啟了一雙“智慧眼”,智能化運用的場景在這兩個智慧工地上隨處可見。
“我們對項目全場按區域—工區—工點三級進行網格化劃分,每個區域都有安全員。”平圩項目安全部部長李進富說,借助建筑集團自主研發的網格化管理平臺,施工現場實現安全生產“無死角”。
“風力6級,請停止作業……”在數字全景塔機集控駕駛艙內,1名駕駛員坐在操作臺上,聽到警報聲后他們立馬停止操縱搖桿和按鈕。屏幕上則全方位展示施工場地全景和塔吊不同角度施工實況,這讓駕駛員擁有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超能力”。
據介紹,現場多個智能設備的高效運轉,得益于建筑集團總部和項目兩級數字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和使用。這個平臺巧妙地集成AI視頻監控、實名制、安質環、塔吊安全檢測、720云等40余項智慧工地模塊,通過物聯網等技術將收集不同廠商異構智慧工地系統數據,經清洗、匯總到數據中心統一呈現和預警,實現對項目現場人、機、料、法、環等要素的實時監控和動態管理。
在這里,多個平臺互聯互通,一張“智慧網”正悄然織就,真正實現各層級之間溝通“零距離”。
施工一線的“機器人總動員”
正在建設中的平圩項目冷卻塔是世界首臺雙機組合并配水的超大型全混凝土結構“兩機一塔”。塔高238.9米、直徑181.7米,是世界最高、體量最大的全混凝土結構冷卻塔。
“在塔吊、懸挑卸料平臺、高支模等關鍵節點,智能監測設備可以協助我們實現重大危險源管控。”平圩項目總工宮賀感慨道。項目在冷卻塔施工過程中,投入行業級航測無人機,搭載紅外熱成像與AI識別技術,實現隱蔽人員識別與安全巡檢。
在汽機房內,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實測實量機器人對墻面、地面等部位的自動化測量,不僅達到毫米級精度保障檢驗質量,效率更是人工5倍以上;抹灰機器人對建筑內墻的輕質石膏和水泥砂漿抹灰施工,實現自動送料,確保地面密實度與平整度;隨后噴涂機器人揮舞機械臂,乳膠漆高效、自動噴涂……
從多個監測設備投入到多款機器人協同作業,廠房內正在上演“機器人總動員”,施工數據實時傳達至項目智慧管控平臺,“智慧大腦”賦能項目高效生產。
BIM智慧為安全生產護航
洛河百萬千瓦機組項目7號機組建筑加工場僅有2500平方米,這里既是現場主干道的“要塞”,又是塔吊運轉材料的關鍵區域,面積狹小可謂是“螺螄粉殼里做道場”。
在3號塔吊施工時,由于現場道路進行封閉管理,施工人員需要從東側道路繞行,保證現場施工安全推進。“我們通過BIM技術提前針對進行三維場布,1:1動畫模擬施工過程,結合機械作業半徑,將吊車的施工區域及材料堆放場地等進行合理規劃,從而實現施工平面的科學布置。”洛河項目負責人田源說道。
高聳的煙囪,宏偉的水塔,這些無一例外成為“能源基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數字煙塔模塊就是項目智能建造的一大亮點。
“我們提前進行技術攻關,通過BIM技術對煙囪和冷卻塔關鍵部位反復模擬演練,為主體施工提供了技術保障。”田源對記者講道。
據介紹,借助平圩項目煙塔施工的高效推進,建筑集團在洛河項目進一步優化,不僅在模板排版深化設計、混凝土量統計大有妙用,在將BIM模型與工程WBS劃分綁定的同時,實現對進度的精準追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