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明確提出,民營經濟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民營經濟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貢獻了全市約40%的固定資產投資、50%以上的稅收、近60%的增加值、70%以上的進出口額、90%以上的就業、90%以上的商事主體。從企業“不找市長找市場”,到政府“我為企業找市場”,“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理念和實踐在深圳不斷深化。
民企勇當經濟“主力軍”
深圳被譽為“創新之城”。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居全國第一。深圳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6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9家,總數分別達1025家和95家,增量均居全國第一、總數均居全國第二。
“如果不是來了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創業的念頭,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比亞迪。1994年的11月18號,我拉起了一支20人的小團隊,就開干了。”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說,當年深圳同時期創業的人都是這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股敢闖敢試的勁,就是深圳的特區精神。“這種精神鼓舞著我們,也鼓舞著所有在深圳創業的人,為此我很感謝深圳這片熱土。”
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如今,從整車企業比亞迪、動力電池企業欣旺達、電芯結構件企業科達利,再到電池材料企業新宙邦、德方納米、貝特瑞等,這些深圳民營企業構建了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充電基礎設施、汽車后市場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郭子平說:“深圳是一個具有強大創新基因的城市,一個能夠幫助企業從無到有、從0到1、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創新發展的城市。”
深圳民營企業數量眾多。2024年,民營企業數量達262.3萬戶,占企業總量比重約97%。其中,A股上市民營企業286家、市值5.1萬億元,數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國城市第一;民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86家、位居全國第一;民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獨角獸企業分別有2.37萬家和34家,分別位列全國第二和第三。
深圳民營企業成長速度相對較快。一個初創型的民營企業從設立到成長為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為13.35年,比全國速度快了1.05年;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需要13.25年,比全國快了1.71年;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分別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
深圳民營企業的創業成功率也值得稱道。據相關統計,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存續期約為3.7年,而深圳的民營企業平均存續期為6年,17%的民營企業存續10年以上。
“三組一串串的數字,不僅生動地展現了深圳民營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更是深圳卓越營商環境和高效企業服務的有力證明。”郭子平說。
圖為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在進行舞蹈表演。 記者 李安 攝
“六個90%”凸顯創新主體地位
民營企業為深圳貢獻了“六個90%”——在深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都出自企業。
當前,深圳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為2086.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說,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深圳不斷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體地位。
“深圳全力支持企業做創新主角,努力打造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創新企業開天辟地的創新格局。持續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創新資源更多布局在企業。不斷構建和完善支持中小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加大研發投入、推出創新成果、實現創新發展。”張林說。
一是把能給到企業的創新資源全部給到企業。推動全市4000多家創新載體協同聯動,幫助企業縮短從創新成果到產品的距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2024年深圳3.7萬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所得稅加計扣除金額達到3798億元,創歷史新高。
二是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每年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降低企業使用智能算力等創新資源成本,今年首批向30余家企業發放了近1.7億元(含1.3億元授權額度)的訓力券支持。豐富長期資本供給,首單民營創投機構科創債成功落地,規模15億元,定向支持早期、硬科技項目。
三是組織實施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實施小微企業技術創新項目,降低門檻、簡化流程,鼓勵小微企業開展自由探索和技術創新,平均每個項目支持50萬元。第一批已經收到1400余家企業申請,目前正在開放第二批。實施鯤鵬青年項目,已與多家知名賽事、高校合作,全方位支持在校大學生和青年創新創業。
把營商環境改革作為“一號改革工程”
深圳是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連續4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
2019年,深圳設立“企業家日”。依托“企業家日”,深圳把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參加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作為一項固定的制度安排,打造高層次政企溝通協商平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民營企業家是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的經歷者、受益者、感恩者。改革開放讓我們深圳的土特產早就不是荔枝了。現在,深圳的土特產是企業家!”2021年全國兩會上,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的這句話,讓大家記住了深圳新時代的“土特產”。
2023年8月,深圳市印發《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的若干措施》,對備受民營企業關注的放寬市場準入、保護合法權益、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加強企業融資支持等方面,提出20條精準有力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
“看到措施我很激動。我的建議和想法在當中都看到了答案,這給深圳的民營企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深圳民營企業家代表、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永強說。
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多年來,深圳堅持把營商環境改革作為“一號改革工程”來抓。
今年3月,深圳市發布《優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等三個工作方案。
《優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圍繞政務服務、創新服務、人才服務、融資服務、空間服務等5個方面提出28條重點任務,突出以人工智能賦能服務創新,促進政府服務效率變革、模式變革,著力構建以企業需求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服務體系,打造更適宜企業發展的市場化營商環境。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從完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推進規范文明監管執法、推進嚴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等4個方面提出26條重點任務,著力在涉企監管執法、涉企糾紛多元化解和涉企法律服務等方面推動解決一批經營主體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提升。
《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在吸引外資、對外投資、國際貿易、人才生態、宜居宜游、城市形象等6個方面提出26條重點任務,聚焦解決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初創型科技企業獲取國際高端要素資源的發展訴求,著力增強深圳對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企業獲取國際高端要素資源便利度。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貼心服務,讓‘社恐’的老板們可以自在經營、發展壯大。”郭子平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