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利集團”)以黨建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黨和國家部署的興邊富民行動,探索走出了一條非公企業助力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之路。
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錨定興邊富民目標
近日,伊利集團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1234金字塔”黨建工作引起關注,被認為“為非公領域黨建工作樹立了示范樣板”。
“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踐行‘不忘初心跟黨走 經濟發展作先鋒’工作理念,將以‘一中心’‘兩促進’‘三主動’‘四融合’為特點的‘1234金字塔’黨建工作模型作為依托。”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集團黨委指引方向,工廠牧場黨支部發力互促,先后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巴彥淖爾和寧夏吳忠等地打造產業鏈黨建聯合體13個,聯結鄉村近40個,輻射農牧民近3萬人。
坐落于呼和浩特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憑借其規模與智能化優勢以及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引進上百項目,為少數民族地區創造近萬個優質就業崗位。寧夏伊利乳業生產基地在產業集群發展中,有效輻射帶動吳忠及周邊地區,促進上下游行業協同發展,引領當地農牧民邁向富裕生活。
夯實黨的基層組織,壓實責任精準幫扶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戰斗力的基礎。伊利集團將責任聚力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黨建帶群建工作目標責任制,確保壓實到位。
“通過開辟引領式、矩陣式、融合式黨建方法,伊利實現了工廠建設到哪里,黨組織覆蓋到哪里。”伊利集團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政治核心、堅強堡壘、先鋒隊伍、作用發揮”四個維度,伊利集團黨委緊抓基層黨支部建設,培育了“創新研發”“奶源服務”“精益生產”等一批特色黨支部。集團黨委下設的96個基層黨組織共有6800余名黨員,通過筑牢黨支部“紅色堡壘”,構建技術服務、資金支持、風險共擔、優質飼草、奶牛品質、賦能提升、數智化“七個利益聯結”機制,與遍布全國的560萬養殖戶和農牧民緊密聯結,以精準幫扶鋪就增收致富路。
筑牢思想宣傳陣地,共繪民族團結畫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更是扎根邊疆民族地區企業的使命。
伊利集團依托“伊利智慧黨建生態系統”,通過公眾號視頻號等渠道,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伊心向陽’的黨建帶群建措施,‘伊家親’文化節的舉辦讓每個人對‘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有了切身體會。”伊利集團一名基層黨員說。
在集團黨委的推動下,伊利學生飲用奶推出“民族團結進步語錄主題包裝”,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在“潤物細無聲”中播下團結的種子。滿載著“伊利營養2030”關懷的牛奶箱,送到邊疆牧區孩子的手中;安全課堂,在村寨的教室里點亮智慧的燈火……從北疆草原到云貴高原,伊利公益項目覆蓋全國25省區,惠及近70萬各族兒童,架起了一座民族團結“連心橋”。
(供稿:伊利集團)
相關稿件